*最贫困、最不发达国家按照本国方向递交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书3. 美国提议对于所有国家:*美国代表团首席谈判代表乔纳森•珀辛(Jonathan Pershing)表示:我们认为,应该有更多国家递交报告,报告内容不应仅仅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还应阐述究竟将采取何种措施予以应对。
2009年以来,欧盟及一些发达国家提出脱离巴厘路线图的新要求,主张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双轨谈判合并成一条轨道,彻底抛弃《京都议定书》,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重新谈判制定一项单一法律文件。明年联合国气候大会东道国南非政府16日发表声明说,南非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双轨机制。
明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将在南非德班举行。这遭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反对。莫莱瓦对坎昆气候大会成果予以积极评价,认为会议决议认可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在气候资金、技术转让、森林保护等问题上取得一定进展莫莱瓦说,坎昆协议的成果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正确把握和反映了自2007年巴厘气候变化大会以来历次谈判所取得的成果,其中包括:建立全球气候基金、同意设立坎昆(气候变化)适应框架和适应委员会、建立技术机制。因此,南非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以使坎昆协议得以进一步发展和细化,同时推动大会在解决那些难题方面取得进展。
另一方面,所有国家都同意列出各自的承诺和行动,以及对未来多边气候变化体制主要构成要素的主张。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也接近于达成一项协议,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进一步细化其在去年哥本哈根大会上做出的承诺,同时建立一个注册机制以使减缓行动与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相匹配。这种情况下,当北方冷空气南移,就容易在较低温度产生暴雨。
丁一汇说,观测和理论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全球水循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应对自然灾害,如降低温室效应、防止气候变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外来生物入侵,森林火灾和各种生物灾害的防控等,要站在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人类安全的高度,对生命负责、对全球负责、对未来负责,正确把握国家与全球、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积极开展技术与经济的合作,携手提高森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2010年4月13日,首届森林科学论坛——森林应对自然灾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保护森林资源,就是减少碳排放。
江泽慧说:科学无国界,随着信息交流手段的日趋发达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世界上有许多事情都需要合作,而且也有条件合作。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严格保护天然林、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强化森林经营、坚持合理采伐利用等多种措施,扩大森林资源,防止森林退化,确保了森林资源的持续增加。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根基,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中国林学会理事长江泽慧教授出席大会并致开幕词,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自然灾害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森林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森林资源的多少、质量的优劣,已经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问题,而是全球的生态问题和人类的生存问题,也是国际政治的焦点,森林应对自然灾害是21世纪各国科学家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森林对大气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吸收和减缓作用,能有效防止和减轻城市污染。
增加森林资源,就是增加碳吸收。此次会议由中国林学会、国际林联、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共同发起,由中国林学会、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气象学会共同主办。祝列克表示,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明确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发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确定了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的发展目标。
会议旨在凝聚全球专家智慧,共享经验,规避失误,探讨森林自然灾害的现状、成因和危害,交流预测预报和减轻森林自然灾害的对策和措施,共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能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调节径流的时空分布。
程东红对国际学术研讨会表示充分肯定,她说,通过举办跨国家、跨语言、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搭建高水平、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围绕全球热点问题组织专题研讨,突出学科交叉,强化交流碰撞,启迪创新思维,这种活动方式有利于在更大范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更好地推动学科发展。科学防控自然灾害,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需要世界各国加强交流与合作,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各尽其责。
在学术上,要充分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一平台,沟通思想,交流观点,开阔视野,寻求共识,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在开幕词中,江泽慧表示,随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森林对生态、经济和社会的作用,特别是对生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森林科学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意愿和正确选择,森林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积极推动区域和全球林业合作。森林能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森林能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森林能保持水土,防止或减轻山崩、泥石流、滑坡、雪崩等灾害。据悉,近年来,地震、海啸、干旱、洪涝,土地沙化、湿地减少、气候变暖等自然灾害在全球各地频频发生,给人类造成失触目惊心的损失,引起全世界前所未有的巨大关注,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减轻灾害损失,也成为人类长期共同面对的艰巨任务。
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参加会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推动科技进步的新思想、新观念,促进经济发展的好方法和新举措。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来自美国、加拿大、芬兰、日本、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13个国家的专家,野生救援、森林趋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官员,以及中国从事气象、水利和林业的学者近200人出席了此次国际盛会。
祝列克称,全球气候变化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人类已深刻认识到森林在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我国民间国际交流渠道,推动学会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事务。
森林是自然界中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贮碳库和能源库,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对于各种自然灾害的作用已经得到各国科学家的一致认同。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会议以尊重把握自然规律,防御减轻灾害损失为主题, 以认识自然,把握规律,共同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为主要任务他提出,要从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着手,研究如何让灾难和风险变得可控。
发展低碳经济是唯一可行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他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公顷。
他说,大家要努力改变生活方式,目前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需要广大青年做一些更艰苦的工作,从意识上转变,并付诸行动,告诉公众如何做一个低碳经济的自觉执行者、生态的保护者。丁一汇院士一一解答,并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丁一汇院士对此有不同看法,这次大会的结果并不是失败,是在预期中。大部分国家在气候变化和减排问题上已经达成共识,留下的挑战是明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会议能否将共识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
到那时,森林固碳在减缓气候变化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什么植树造林,北方的风沙还是比较大?作为普通的社会一员,能为气候变化做些什么?同学们就如何参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争相提问。丁一汇院士在演讲中多次提到,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固碳能力。有许多同学提出疑问,此次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被一些媒体评价为失败的会议。
2009年12月21日,北京林业大学绿色讲堂邀请到气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做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减排目标和低碳经济的主题报告,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200多名学生前来听讲,现场座无虚席。丁一汇院士为同学们分析了什么是低碳经济,指出低碳经济将渗透至国家、部门、企业和个人。
丁一汇院士在报告时给同学们区分了气候变暖和气候变化的概念,利用数据、图表讲解了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将会给未来社会带来的灾难他还非常重视科技人才后备队伍的培养,长期坚持研究生教学(1978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高等天气学等课程,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首届优秀课程奖。
曾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执行理事,国家气候中心主任等职,现任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研究计划主席,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季风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亚洲季风区能量和水循环试验计划国际科学委员会副主席、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国际气候杂志编委,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顾问。长期担任研究生教学工作,被我国许多大学和研究生院聘任为兼职教授。